刘暐,副主任医师,硕士,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,专注于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与研究。刘医师还负责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本科、研究生及留学生的教学工作,并参与成人夜大的授课。长期参与临床药物观察实验,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并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6篇论文,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核心期刊论文,参与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课题的研究。
刘医师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,包括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心肌病等。此外,他还专注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(如与肥胖、高尿酸血症、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心脏疾病)的治疗,以及流感及其后遗症、眩晕、失眠、反流性食管炎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焦虑、抑郁、慢性疲劳、更年期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。刘医师的出诊时间为每周日的上午。
心悸的中医定义
心悸在中医中被称为“惊悸”和“怔忡”,指患者自觉心脏跳动异常或心慌不安,严重时甚至无法自控。惊悸多因外因触发,如惊吓或情绪波动,病情相对较轻;而怔忡则在无明显诱因时持续发作,患者感到心中惕惕然,病情较重,通常由内伤虚损引起。
病因与病机
中医认为心悸与心、脾、肾、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,常见病因包括:
- 体质虚弱:先天不足或长期病痛导致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。
- 情志内伤:长期忧虑、惊恐或愤怒影响心脏的精神功能。
- 饮食劳倦: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导致痰湿内生,或因过度劳累耗伤心血。
- 外邪侵袭:风寒湿邪干扰心脉,或热病后余邪未清,扰乱心神。
中医分型论治
根据证候的不同,中医将心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- 心气不足型:心悸气短,动则加重,神疲乏力,自汗,舌淡苔白。治法为补益心气,安神定悸,方药如炙甘草汤加减。
- 心血不足型:心悸伴头晕,面色无华,失眠多梦,舌淡红。治法为养血安神,方药如归脾汤加减。
- 阴虚火旺型:心悸易惊,心烦少寐,手足心热,舌红少苔。治法为滋阴降火,宁心安神,方药如天王补心丹。
- 心阳不振型:心悸伴胸闷,畏寒手脚冰冷,面色苍白,舌淡胖。治法为温补心阳,方药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。
- 痰火扰心型:心悸烦躁,胸闷痰多,口苦便秘,舌红苔黄腻。治法为清热化痰,宁心安神,方药如黄连温胆汤。
- 心血瘀阻型:心悸刺痛,唇甲青紫,舌色紫暗或有瘀斑。治法为活血化瘀,通络定悸,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。
预防与调护
有效的预防和调护措施包括:
- 情志调摄:避免过度思虑或情绪波动,保持心态平和。
- 饮食宜忌:宜食莲子、百合、红枣、小米等养心养生的食物,忌浓茶、咖啡及辛辣刺激食物。
- 规律作息:保持作息规律,避免熬夜,适度运动增强体质。
- 戒除诱因:戒烟限酒,控制血压、血糖等基础疾病。